
特種部隊美國特種部隊檔案
The Special Force
在美國,軍隊採取特別行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獨立戰爭之前就存在。那次戰爭中,每次行動之前,美軍都派出特別行動小隊,前往偵察敵人的薄弱環節。執行這些任務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特別能力的軍人。
約翰·肯尼迪總統對特別行動部隊十分感興趣,1961年,他參觀了布拉格基地,將綠色貝雷帽正式定為特種部隊的軍帽,它此後成為美國特種部隊的象徵。肯尼迪總統訪問基地的另一個結果,是在1961年11月,第一支特種部隊被派到了越南。
後來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的組建頗具傳奇性。為了盡快解決人員和場地問題,國防部決定撤消一個當時的司令部。美國作戰準備司令部在早期是一個常常被誤解的部門,它原有的任務已不復存在,而且它的總司令詹姆斯·林德塞有一些指揮特別行動的經驗。1987年1月23日,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正式向國防部提議,將作戰準備司令部改建為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
1987年4月13日,羅納德·裏根總統批準成立新司令部。4月16日,國防部宣布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成立,並向參議院提名林塞德將軍為第一任總司令,參議員對這一提名沒有任何異議。1987年6月1日,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舉行了慶祝成立大會。
武器:採購係統和部隊現代化
建立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隊的主要動因,是加速特種部隊的現代化過程。司令部成立之後,國會依然在關注它的發展情況,1987年11月17日,國會在一次會議報告中批評國防部在“OF——裝備”更新速度方面幾乎裹足不前。1987年11月4日,國會頒布了一個附加法案,確定特種部隊總司令作為“代理首腦”,有權制定、實施特種部隊的採購計劃,而這一權力通常是屬于文職部長的。
1990年12月10日,國防部批準成立特別行動調查、發展和採購中心,這對特種部隊司令部是重要的一步。1991年年初,採購中心首先在資源處(J8)開始組織採購工作。1992年,薩通將軍在採購代辦機構下新設了一個處,以加強司令部對採購和合同的管理。為履行採購職責,司令部著眼于其下屬部隊裝備的係統化,堅持流線型的採購過程。司令部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改善現有的武器與購買“頂級武器”相結合,以便快速、經濟地提高特種部隊的行動能力。
自1987年以來,司令部幾乎對特種部隊武器裝備的每一個方面都進行了改善或更新。其中有些裝備和技術十分引人注目,比如MC-130H“戰爪”Ⅱ遠程飛機和SOCRATES激光探測跟蹤係統,在“沙漠風暴”的行動中這兩者都發揮了作用,還有“旋風”係列海岸級巡邏艦等。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採購,如MH-47E“切努克”中程直升機,它能在任何天氣情況下進行行動,AC-130U“幻影”武裝直升機,用于空中作戰和偵察,“馬克V”特別行動艇,它的作戰性能極佳,可以被C-5運輸機運送到不同的戰區。
而且,在突發事件中,司令部多次使用其採購權,使特別部隊能立即獲得最先進的武器,或加快改善裝備的進程。比如在“沙漠風暴”行動期間,部隊進入伊拉克前,司令部首先對“切努克”直升機上的救生裝備做了改進。在特種部隊出發前往波斯尼亞前,司令部已經為部隊配備了適應寒冷天氣的齒輪。
1988年,斯古梅克將軍將幾個採購計劃定為“旗艦係統”,之所以用這樣的名稱,是因為這些計劃關乎特種部隊的未來。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必須保證一些關鍵的項目,必要時可以犧牲其他的項目。在“旗艦係統”中,名列第一、第二位的分別是CV-22飛機計劃和海軍海豹部隊的運送係統計劃。
素質:出奇速度和成熟素質
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成立以後,特種部隊任務量持續增加,無論是行動次數,還是進入不同國家的次數,兩個數字都在飛升。1993年,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平均每周有2036人次在行動,到1996年,這個數字達到4316人次,是1993年的兩倍,而1999年,這個數字已達到5141人次。
為什麼特別行動部隊常常是國家政策的一個有效手段呢?因為它具有全面、快速、獨特的行動能力,因此它能夠在任何政治、軍事情況下採取行動,它具有極其熟練、突出的訓練外軍、協助他國防禦和國家援助的能力。特別是有些情況下,由于政治上的因素而無法使用常規軍隊,特別行動部隊更是極佳的選擇。衝突發生時,特種部隊領導特別偵察、指揮行動、聯絡各部隊,它的作用可以使軍力數倍地增加。而在和平時期,特種兵分布在每一塊大陸上,服務于地區作戰總司令的軍事戰略,完成常規部隊無法完成的任務。
特種兵是在民間徵募的,他們自願加入特種部隊。首先他們要經受嚴酷的訓練,要掌握進行特別行動的技能,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戰士外交官”。特種兵大多被派到偏遠艱苦的地區執行任務,在那裏他們可能是惟一的一名美軍,因此在東道主國家軍事和政治領導人的眼中,他們既是執行軍事任務的軍人,又兼有外交的職責。一旦出現衝突,特種兵往往深入敵後,比如進行特殊偵察、進行“調轉槍口”的瓦解敵軍工作等。
斯古梅克將軍論述了特種兵的成熟個人素質,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是當之無愧的“地球偵察機”。
戰例:在伊拉克打擊“飛毛腿”
從1991年1月17日空中打擊開始後,聯軍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完全佔據了空中優勢。因為無力與聯軍展開空戰,薩達姆·侯賽因把賭注押在了並不精確先進的武器“飛毛腿”導彈上,他命令將導彈對準以色列。在戰略上它達到了薩達姆預期的目的:1月18日,7枚“飛毛腿”導彈擊中了以色列的城市。如果持續的導彈襲擊把以色列卷進戰爭,那麼聯軍的陣營就會瓦解。
1月底,布什政府面臨著強大的外交壓力,這種情況下,一個聯合特別行動特遣隊成立了,它由空軍和地面部隊組成。
2月1日,特遣隊抵達了沙特。他們駐扎在沙特西部的一個軍事基地,準備完成一個極其棘手的艱巨任務:停止“飛毛腿”導彈對以色列的攻擊,這意味著他們要深入伊拉克境內,去摧毀境內的“飛毛腿”導彈發射部隊。
2月7日,特遣隊首次行動,參加行動的有16名特種兵和兩輛軍車。他們的行動方式,成為以後此類行動的“范本”。進入伊拉克後,他們與“黑鷹”直升機保持著密切聯係,白天他們隱藏起來,夜間進行偵察活動。
2月14日,斯瓦澤科夫將軍批準一個遊騎兵連和數架第160特別行動航空大隊的直升機加強特遣隊的力量。
到地面進攻開始時,特遣隊在伊拉克境內大范圍地進行了行動,有4支小隊同時行動,以除“飛毛腿”導彈的發射設施。4支小隊分別呼叫F-15E戰鬥機、F-16“戰隼”或A-10攻擊機前來打擊他們發現的目標。
2月26日,特種部隊攻佔了一個無線電轉播站。先是AH-6攻擊直升機從空中對它進行攻擊,之後,遊騎兵衝入站內,摧毀了300英尺高的轉播塔。“黑鷹”直升機同時行動,摧毀“飛毛腿”導彈、通信線路等其他指揮、控制設施。特遣隊還用布雷等方法阻止“飛毛腿”導彈的轉移。
由于特遣隊的行動,“飛毛腿”導彈的襲擊次數大大減少,而且精確度明顯下降,為美國在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