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戰爭爆發之前大約一週,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向塔利班政府發出最後通諜,要求他們:
把蓋達高層成員交給美國 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保護在阿富汗的外國記者、外交人員、支援人員 讓美國人員檢查所有訓練營,證實它們全部被關閉 塔利班政府則拒絕與美國對話,並指與非穆斯林領袖對話是對他們的侮辱。但他們也透過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館要求美國提供證據讓他們自行在伊斯蘭法庭起訴拉丹。後來他們提出把拉丹移送到中立國。但喬治布殊拒絕這些條款。
聯合國安理會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丹到美國或第三國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訴,以及關閉所有武裝訓練營,否則將會制裁阿富汗。
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組成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的北方聯盟接觸。雙方其後達成協議,聯合成軍隊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在當天晚上進行空襲,攻擊塔利班和阿爾蓋達多個據點。美國指攻擊塔利班是要報復塔利班沒有答應美國要求交出拉丹,而當天塔利班隨即抨擊美國舉動是向伊斯蘭世界宣戰。
美國在首輪空襲中採用了不同種類的武器,據美國軍方公布,共动用了50支導彈、15架戰機和25枚炸彈。同時美國還在空襲時投下大量救援物資,據美國聲稱這是为了賑濟空襲中受傷的平民。
期間一段賓拉丹的錄音片段公開,片中拉丹指責美國这次襲擊。
阿拉伯的衛星頻道Al Jazeera指稱該台於攻擊事件不久前就收到了這捲錄音帶。在錄音帶中,賓拉丹宣稱美國將會在阿富汗之戰失利,並且像蘇聯一樣崩解。同時,賓拉丹號招伊斯蘭世界發起反抗非伊斯蘭世界之戰。
由於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指稱有阿爾蓋達成員越過邊境逃巴基斯坦,一度引起斴近國家的緊張。另外,由於在香港有不少巴基斯坦移民居住,有人在香港號召同胞參與對抗美國的「聖戰」,事件曾引起一宗家庭糾紛。
另外,由於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前蘇聯中亞國家為美軍提供協助,一度惹來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敵視。
今年10月7日,是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戰爭8周年,然而無論是從北約阿富汗最高司令英國將軍理查德還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講話中,都看不到一點樂觀情緒。理查德中將8日說,如果今後幾個月阿富汗戰場形勢及其民眾生活沒有任何好轉的話,阿民眾可能會轉向支持塔利班,而拉姆斯菲爾德則更加憂心忡忡地哀嘆,“從阿富汗傳來的並不都是鼓舞人心的消息”。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在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裏,美英聯軍在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幫助下,一舉打垮了塔利班武裝。但8年過去了,阿富汗形勢並未向著美國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達到創紀錄的23000人。除美軍外,助戰的北約盟軍也達2萬人,不僅如此,美國還培植和訓練了7萬阿政府軍和將近10萬阿地方警察。但面對塔利班武裝,這麼多部隊還嫌不夠,損失慘重,美軍死亡已達270人,盟軍死亡人數今年也達162人,超過了去年的130人和前年的52人。
塔利班還經常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城作戰行動,使一些阿南部城市失而復得。為此,布什總統兩頭為難,繼續增派軍隊,美國選民不幹,把指揮權交給北約,美國又不放心。于是,美國在尋找第三條道路。有消息說,美國正在暗中靜觀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的英軍戰地指揮官與塔利班的秘密接觸,如果能造成哪怕是塔利班求和或被招安的假象,那對于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也是求之不得的。
隨著塔利班攻勢的不斷擴大和升級,已經擁有7萬人的阿富汗政府軍又顯得捉襟見肘了。拉姆斯菲爾德甚至說,阿富汗大約需要15萬軍隊。而美國曾一直樂觀地估計塔利班只有不足1萬武裝,但如果把美軍、北約軍、阿政府軍、阿警察統統加起來,大約有20萬軍隊和警察對付區區1萬人無巢穴、缺給養、挨凍受餓的塔利班。
用美國一位軍事分析家的說法,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至少還要保持8年,而8年後,美國是會像前蘇聯那樣,浩浩蕩蕩開進阿富汗還是灰溜溜地撤出,人們將拭目以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英國陸軍中將戴維·裏查茲8日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阿富汗的重建進程,並警告說如果當地生活水平未來半年內得不到明顯改善,多數阿富汗人可能會轉向塔利班尋求出路。
裏查茲說,他希望北約再向阿富汗增兵2500人,組建一個預備營,幫助阿富汗經濟重建,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裏查茲表示,經過北約,駐阿聯軍和阿政府軍的共同努力,阿富汗南部局勢目前已經“穩定下來”,具備了開展重建的條件。他警告說,如果北約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加快當地的重建,70%的當地人可能會轉向塔利班尋找出路。
裏查茲說:“他們(當地阿富汗人)會說‘我們也不喜歡塔利班,但我們寧願過……(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也不想再過8年天天打仗的日子。’”
這名英國將軍警告說:“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進行重建),即便明年再多派10000名士兵,我們也不會取得成功,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早已經失去了當地人的支持。”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普什圖語/波斯語:Afğānistān, افغانستان)是一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她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她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
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其中領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三分之二。人口2,900萬,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阿富汗是一個有著各式各樣文化的國家,位於東方與西方的十字路口,在古時候,這裡曾是很重要的貿易點和游牧民族的遷居點。她擁有一個很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連接著南亞、中亞以及西亞。在她的漫長歷史里,大地上,只見各種各樣的侵略者和征服者;另一方面,地方上的族群入侵周圍浩大的地區,從建立帝國到回覆他們自己。
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在18世紀中葉,開創了一個首都位於坎大哈的巨大帝國。隨後,帝國大部分的領土被割讓給以前的鄰國們。在十九世紀,阿富汗變成了英國和俄羅斯帝國大博弈遊戲中的緩衝區。
在1919年8月19日,隨著第三次英阿戰爭的結束 ,阿富汗從英國手中奪回了完全的獨立地位,並且排除了外來的干涉勢力。 自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阿富汗歷經了連續且暴虐的內戰,期間包含了許多外國在各種形式上的調停、干涉,蘇聯的1979年阿富汗戰爭以及2001年與美國的衝突(阿富汗戰爭 (2001年)),最終致使支配這個國家的塔利班政府垮臺。
在2001年12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認可下,成立了國際安全部隊(ISAF)。這支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兵力所組成的部隊,已經介入援助哈米德·卡爾扎伊總統政府在阿富汗國內成立政權。
2005年,美國與阿富汗兩國簽署了一份戰略伙伴協議,以使雙方維持長期的伙伴關係。在這期間,國際社會也提供了大約三百億美金來重建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