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綠色和平.Amazon Fires

Fires in the Amazon forest are not new--in the last five year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multiple fires set by slash and burn agriculturists in the main Amazon, and the resulting smoke pollution. But until now, the forests of Roraima seemed safe: the recently created state has a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oloniz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few, localized areas. The extreme el Nino-induced drought, however, has finally allowed the fires traditionally set in the savanna and forest-savanna boundary to spread into the forest. The forests of Roraima, in addition to the ususal biodiveristy we assoicate with these areas, are also the home of the Yanomami, the largest unacculturated indigenous group in Sou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Yanomami have been in the news due the massive 1987-90 gold rush into their area, the 1991 demarcation of their reserve by then President Collor, the massacre of women and children by gold miners at Haximu in 1993, and the recent expulsion, or attempted expulsion, of a new rush of gold miners in the last months of 1997.

When we visted Roraima last February, to attend the annual Yanomami Assembly, the impacts of the drought were starting to be felt: one community deep in the forest, near the mountains that form the border with Venezuela, abandoned their home site because the river and streams were all dry. A few days later CCPY, the largest NGO working with the Yanomami, sent in workers to dig wells and attempt to keep their health post running. They had to carry in their own water, flown several hours by the small planes that are the only way of reaching the area. Now they cannot fly in even to resupply their workers: when fires started burning into the forest about two weeks ago, the smoke layer became so extensive that the small, visual flight planes cannot fly into the area. In fact, local authorities have just forbidden all flights over the area. The smoke reaches up to 6,000 feet into the atmosphere, so only planes with radar can overfly, and none can land on the small airstrips cut into the forest. Even though the fires have not reached the interior forest communities, the smoke is preventing all access to the area: None of the health posts can be resupplied, no emergency medical situations can be addressed (usually, critically ill or injured Yanomami are flown out). In terms of immediate effects, it is the communities near the forest border that are most impacted by the fires (animals dying and leaving the area, extreme drought, etc.), but the interior communities are being affected by the lack of access. Since several communities are experiencing severe malarial outbreaks, due to the recent gold miner activities, it is critical that medicine reach the area and that ill people be flown out.
The health organizations working in the area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lack of news coverage of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last crisis in the Yanomami area, it was largely international focus on the crisis that forc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expel the gold miners, or pursu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massacre. Tomorrow, two anthropologists who have worked for decades with the Yanomami, Drs. Bruce Albert and Alcida Ramos, are flying to Brasilia to attempt to meet with the President of Brazil,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Two Yanomami leaders, known in Portuguese as Joao Davi and Peri, will be accompanying them. We spoke with Joao Davi last night over the phone from World Doctors head quarters in Boa Vista. He had flown out of his village of Paapiu a few days ago, where World Doctors has a health post. The plane was to have landed at another village but the smoke was just too thick and they had to abandon the attempt. He also said that as the plane approached the edge of the forest, the forest itself was burning deep inside, far from the edge. He asked me what we could do to save the forest. I had no answer. The Yanomami are terrified that the smoke means that they and their forest are all coming to an end. Ever since contact, they have been afraid that white people will destroy the forest, which to them is the entire world. In the case of mining, Davi Yanomami explains that it you pull out the rocks from the ground, the sky will fall on the forest and kill Yanomami and whites alike. With the fires, it must seem to them that this prediction is comming true.

Carlos Zaquini, an indigenist who has worked with the Yanomami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infomed us that the forest around the crossing into the Yanomami region of Caatrimani, closest to a contested agricultural border on the reserve, have all burned down. The monkeys are so desperate for water after the fires that they have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few remining pools of water, trying to survive on the ground. There they are slaughtered by "white" hunters who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res to hunt deep in the Yanomami area.

Medecins du Monde (World Doctors) and other NGO's and governmental agencies operating out of Boa Vista, have been meeting aroung the clock to try to find solutions--how to prevent the further spread of fires, how to stop new fires from being set, how to get supplies and water out to the communities that need it. The president of IBAMA (the branch of the Ministry of Environement in charge of protected area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s visiting Roraima to evaluate the situation (theoretically IBAMA is responsible for contolling burning in the area and penalizing those who set illegal fires). One must remember that the situation is critical throughout the state, especially in the savanna area: fires are burning near the principal city of Boa Vista, outlying towns have no water, emergency wells are being dug, ranchers have lost a huge percentage of their cattle, etc., etc. Funds and attention will be spread thin, and we need to focus some of it on the Yanomami and the forest. This is a world level ecological disaster, and it will only become worse: the rainy season is still almost two months away.




綠色和平.Climate message in a bottle


Want to be part of aGreenpeace action? Help uspass a message around theworld! This December peoplerepresenting YOU will attend avital UN climate meeting inBali, Indonesia. Let's all letthem know that we want action.


There are just a couple ofthings you need to do in yourclip:


- Take a plain bottle. Move itcreatively from the left ofthe screen to the right .


- Include a green living tip,an image of someone orsomething threatened byclimate change, or do your ownmini climate action in theclip: But keep it short!Quick, tight clips of a fewseconds are more likely tomake it into the final cut .


- Post your video on youtubeas a video response .




- Ideally, tell us where yourvideo was shot using the 'Dateand Map' option on YouTube, soyour video appears on ouraround-the-world map .


We'll edit a selection of thebest submissions together tomake a final video, which willbe delivered to thepoliticians at the Baliconference. We're aiming tohave video clips from allaround the world to show justhow much we want the delegatesto deliver real climateaction .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Afganistan Network 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

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丹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勒班對恐怖分子支援。


在戰爭爆發之前大約一週,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向塔利班政府發出最後通諜,要求他們:


把蓋達高層成員交給美國 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保護在阿富汗的外國記者、外交人員、支援人員 讓美國人員檢查所有訓練營,證實它們全部被關閉 塔利班政府則拒絕與美國對話,並指與非穆斯林領袖對話是對他們的侮辱。但他們也透過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館要求美國提供證據讓他們自行在伊斯蘭法庭起訴拉丹。後來他們提出把拉丹移送到中立國。但喬治布殊拒絕這些條款。


聯合國安理會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丹到美國或第三國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訴,以及關閉所有武裝訓練營,否則將會制裁阿富汗。
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組成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的北方聯盟接觸。雙方其後達成協議,聯合成軍隊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在當天晚上進行空襲,攻擊塔利班和阿爾蓋達多個據點。美國指攻擊塔利班是要報復塔利班沒有答應美國要求交出拉丹,而當天塔利班隨即抨擊美國舉動是向伊斯蘭世界宣戰。

美國在首輪空襲中採用了不同種類的武器,據美國軍方公布,共动用了50支導彈、15架戰機和25枚炸彈。同時美國還在空襲時投下大量救援物資,據美國聲稱這是为了賑濟空襲中受傷的平民。
期間一段賓拉丹的錄音片段公開,片中拉丹指責美國这次襲擊。

阿拉伯的衛星頻道Al Jazeera指稱該台於攻擊事件不久前就收到了這捲錄音帶。在錄音帶中,賓拉丹宣稱美國將會在阿富汗之戰失利,並且像蘇聯一樣崩解。同時,賓拉丹號招伊斯蘭世界發起反抗非伊斯蘭世界之戰。
由於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指稱有阿爾蓋達成員越過邊境逃巴基斯坦,一度引起斴近國家的緊張。另外,由於在香港有不少巴基斯坦移民居住,有人在香港號召同胞參與對抗美國的「聖戰」,事件曾引起一宗家庭糾紛。

另外,由於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前蘇聯中亞國家為美軍提供協助,一度惹來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敵視。

今年10月7日,是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戰爭8周年,然而無論是從北約阿富汗最高司令英國將軍理查德還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講話中,都看不到一點樂觀情緒。理查德中將8日說,如果今後幾個月阿富汗戰場形勢及其民眾生活沒有任何好轉的話,阿民眾可能會轉向支持塔利班,而拉姆斯菲爾德則更加憂心忡忡地哀嘆,“從阿富汗傳來的並不都是鼓舞人心的消息”。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在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裏,美英聯軍在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幫助下,一舉打垮了塔利班武裝。但8年過去了,阿富汗形勢並未向著美國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達到創紀錄的23000人。除美軍外,助戰的北約盟軍也達2萬人,不僅如此,美國還培植和訓練了7萬阿政府軍和將近10萬阿地方警察。但面對塔利班武裝,這麼多部隊還嫌不夠,損失慘重,美軍死亡已達270人,盟軍死亡人數今年也達162人,超過了去年的130人和前年的52人。

塔利班還經常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城作戰行動,使一些阿南部城市失而復得。為此,布什總統兩頭為難,繼續增派軍隊,美國選民不幹,把指揮權交給北約,美國又不放心。于是,美國在尋找第三條道路。有消息說,美國正在暗中靜觀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的英軍戰地指揮官與塔利班的秘密接觸,如果能造成哪怕是塔利班求和或被招安的假象,那對于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也是求之不得的。

隨著塔利班攻勢的不斷擴大和升級,已經擁有7萬人的阿富汗政府軍又顯得捉襟見肘了。拉姆斯菲爾德甚至說,阿富汗大約需要15萬軍隊。而美國曾一直樂觀地估計塔利班只有不足1萬武裝,但如果把美軍、北約軍、阿政府軍、阿警察統統加起來,大約有20萬軍隊和警察對付區區1萬人無巢穴、缺給養、挨凍受餓的塔利班。

用美國一位軍事分析家的說法,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至少還要保持8年,而8年後,美國是會像前蘇聯那樣,浩浩蕩蕩開進阿富汗還是灰溜溜地撤出,人們將拭目以待。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英國陸軍中將戴維·裏查茲8日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阿富汗的重建進程,並警告說如果當地生活水平未來半年內得不到明顯改善,多數阿富汗人可能會轉向塔利班尋求出路。

裏查茲說,他希望北約再向阿富汗增兵2500人,組建一個預備營,幫助阿富汗經濟重建,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裏查茲表示,經過北約,駐阿聯軍和阿政府軍的共同努力,阿富汗南部局勢目前已經“穩定下來”,具備了開展重建的條件。他警告說,如果北約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加快當地的重建,70%的當地人可能會轉向塔利班尋找出路。

裏查茲說:“他們(當地阿富汗人)會說‘我們也不喜歡塔利班,但我們寧願過……(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也不想再過8年天天打仗的日子。’”

這名英國將軍警告說:“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進行重建),即便明年再多派10000名士兵,我們也不會取得成功,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早已經失去了當地人的支持。”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普什圖語/波斯語:Afğānistān, افغانستان)是一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她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她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

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其中領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三分之二。人口2,900萬,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阿富汗是一個有著各式各樣文化的國家,位於東方與西方的十字路口,在古時候,這裡曾是很重要的貿易點和游牧民族的遷居點。她擁有一個很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連接著南亞、中亞以及西亞。在她的漫長歷史里,大地上,只見各種各樣的侵略者和征服者;另一方面,地方上的族群入侵周圍浩大的地區,從建立帝國到回覆他們自己。

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在18世紀中葉,開創了一個首都位於坎大哈的巨大帝國。隨後,帝國大部分的領土被割讓給以前的鄰國們。在十九世紀,阿富汗變成了英國和俄羅斯帝國大博弈遊戲中的緩衝區。

在1919年8月19日,隨著第三次英阿戰爭的結束 ,阿富汗從英國手中奪回了完全的獨立地位,並且排除了外來的干涉勢力。 自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阿富汗歷經了連續且暴虐的內戰,期間包含了許多外國在各種形式上的調停、干涉,蘇聯的1979年阿富汗戰爭以及2001年與美國的衝突(阿富汗戰爭 (2001年)),最終致使支配這個國家的塔利班政府垮臺。

在2001年12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認可下,成立了國際安全部隊(ISAF)。這支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兵力所組成的部隊,已經介入援助哈米德·卡爾扎伊總統政府在阿富汗國內成立政權。
2005年,美國與阿富汗兩國簽署了一份戰略伙伴協議,以使雙方維持長期的伙伴關係。在這期間,國際社會也提供了大約三百億美金來重建這個國家。

美國特種部隊裝備




由於阿富汗地形多山,為圍捕拉登,美國出動了被譽為軍隊「精英」的特種部隊。這些特種部隊的隊員除個個訓練有素外,還擁有非常精良的武器裝備。

目前,一名美國特種隊員的單兵裝備包括戰鬥裝備、服裝及維護用品三大類,共有40餘件,總重量約70公斤。其中戰鬥裝備主要包括:1. 「阿爾特」MOD733型5.56毫米突擊步槍; 2.M9多功能刺刀,該刺刀全長31厘米,刀背呈鋸齒形,刀鞘與刀背合起來,可作鋼剪使用; 3.手榴彈; 4.防毒面具; 5.鋼盔; 6.防彈背心; 7.急救包; 8.夜視眼鏡; 9.便攜式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 10.便攜式電臺; 11.排雷服; 12.化妝油; 13.水壺和飲用水; 14.其它特種裝備,比如麻醉劑、偵毒設備等。


服裝主要包括:1.睡袋; 2.迷彩服; 3.戰鬥靴和防寒靴; 4.內衣褲; 5.防寒手套。





特種部隊隊員所用的夜視眼鏡是新式被動紅外熱成像夜視鏡。它體積小,重量輕(一般為0.4-1公斤),使用它可識別偽裝,還能穿透雲、煙、霧觀測到400-800米遠的人影、1500-4000米遠的步兵隊形、坦克和步兵戰車等目標。它與頭盔以及射擊、測距、指揮器材相組合,可形成保護、觀測、瞄準、射擊的一體化。


便攜式微型電臺長12厘米,寬5厘米,形似電視機遙控器,功率發射範圍為65公里。其不足之處是電臺的乾電池只能連續使用7小時,所發射的信號易被附近敵人跟蹤定位,故不宜長時間使用。






麻醉劑是一種靠氣體噴射或射箭命中敵人,使之昏昏欲睡的特種戰劑。這種麻醉劑作用奇快,一兩分鐘之內就能奏效。使用中要求發射十分精確。但是麻醉劑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從施放現場擴散出的麻醉劑煙霧可能會飄向正常活動的人群,有時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其次是火力密度小和發射速度慢。


M─9型偵毒紙由B─1紙和聚乙烯襯裡貼合而成。B─1紙底色為綠色,遇到毒劑能顯示出紅色。偵毒紙的背面有粘性,可預先粘在皮膚或頭盔、皮靴和槍支等裝備上。當含有毒劑的液滴飄到M-9偵毒紙上時,偵毒紙能迅速變色報警,提示人員及時採取防護措施。M─256型偵毒器是一種化學偵察器材,重量為0.54公斤,主要在野戰條件下,用它對神經性毒劑、血液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等化學毒劑實施偵察、監測。這種偵毒器靈敏度極高,當毒劑含量達到每升0.02微克時,就能發出長達18秒的鳴聲報警。






美國特種部隊裝備的飛機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能。其中, 「黑鷹」UH─60為一種新型戰術運輸直昇機,主要用於運送部隊和裝備。「黑鷹」有較好的防護能力,可防7.62毫米子彈,即使被一發23毫米炮彈擊中後也能繼續飛行30分鐘。其機體結構抗墜毀能力好,能經受住以12.5米/秒的垂直速度觸地時的撞擊,乘員不會受傷。「黑鷹」機身長15.26米,裝備有1─2挺7.62毫米機槍,可運載11名士兵和4副擔架,也可裝載3630公斤貨物。


AH─64 「阿帕奇」直昇機是美國最先進、具有全天候、晝夜作戰能力的武裝直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火力最強大、價格最昂貴的武裝直昇機。AH─64 「阿帕奇」裝備有「海爾法」反坦克導彈(最多可帶16枚)、70毫米火箭(最多可帶76枚)和30毫米航炮。它的航程達689公里。改進型的AH─64直昇機裝備了目標移交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以及激光報警器、毫米波火控雷達、「海爾法」導彈和「針刺」空空導彈。與其它直昇機相比, 「阿帕奇」的特點是:火力強,裝甲防護性能好,作戰半徑大,可達200公里左右; 具有「一機多用」能力。



美軍「隼」式輕型高速攻擊突擊車被稱為「戰場輕騎兵」。該車車身由漆成黑褐色的強化鋼架組成,長4.14米,寬2.1米,正面面積2.2平方米,側面面積4.2平方米。這種獨特的構造和極低的車身,有效地減少了被敵方地面雷達察覺和被敵人火力擊中的概率。該車裝備有現代化的通信器材、夜視裝置和衛星全球定位儀,即使在漆黑的夜色中,不用開燈也能準確無誤地迅速駛至目的地。

高速攻擊突擊車火力配備強,有M60MG型7.62毫米機槍2挺、M─2型機槍1挺、MK─19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1個、AT─4型導彈發射架1個及6枚反坦克導彈,有的還裝配有線製導的「陶式」導彈發射架。這種不亞於裝甲運輸車的火力使高速攻擊突擊車具有了強大的攻擊殺傷力。它具有出色的通行能力和靈活機動的特性,能爬40─48度的陡坡,其最大速度達到120─140千米/小時,遠遠超過主戰坦克和一般軍用車輛。

「隼」式突擊車乘員3人,但車體外側還可附加一個長方形貨架,既可以載物,又能平躺1個人,戰時可在地形起伏、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及時搶救傷員。正是由於它的這些特點,使它成為特別適宜執行快速反應、特種偵察與警戒,承擔戰場搜捕、小分隊追擊、搶佔軍事要地等特種任務的突擊車輛。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American Special Forces 美國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
美國特種部隊檔案
The Special Force


在美國,軍隊採取特別行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獨立戰爭之前就存在。那次戰爭中,每次行動之前,美軍都派出特別行動小隊,前往偵察敵人的薄弱環節。執行這些任務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特別能力的軍人。
約翰·肯尼迪總統對特別行動部隊十分感興趣,1961年,他參觀了布拉格基地,將綠色貝雷帽正式定為特種部隊的軍帽,它此後成為美國特種部隊的象徵。肯尼迪總統訪問基地的另一個結果,是在1961年11月,第一支特種部隊被派到了越南。
後來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的組建頗具傳奇性。為了盡快解決人員和場地問題,國防部決定撤消一個當時的司令部。美國作戰準備司令部在早期是一個常常被誤解的部門,它原有的任務已不復存在,而且它的總司令詹姆斯·林德塞有一些指揮特別行動的經驗。1987年1月23日,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正式向國防部提議,將作戰準備司令部改建為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
1987年4月13日,羅納德·裏根總統批準成立新司令部。4月16日,國防部宣布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成立,並向參議院提名林塞德將軍為第一任總司令,參議員對這一提名沒有任何異議。1987年6月1日,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舉行了慶祝成立大會。
武器:採購係統和部隊現代化
建立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隊的主要動因,是加速特種部隊的現代化過程。司令部成立之後,國會依然在關注它的發展情況,1987年11月17日,國會在一次會議報告中批評國防部在“OF——裝備”更新速度方面幾乎裹足不前。1987年11月4日,國會頒布了一個附加法案,確定特種部隊總司令作為“代理首腦”,有權制定、實施特種部隊的採購計劃,而這一權力通常是屬于文職部長的。
1990年12月10日,國防部批準成立特別行動調查、發展和採購中心,這對特種部隊司令部是重要的一步。1991年年初,採購中心首先在資源處(J8)開始組織採購工作。1992年,薩通將軍在採購代辦機構下新設了一個處,以加強司令部對採購和合同的管理。為履行採購職責,司令部著眼于其下屬部隊裝備的係統化,堅持流線型的採購過程。司令部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改善現有的武器與購買“頂級武器”相結合,以便快速、經濟地提高特種部隊的行動能力。
自1987年以來,司令部幾乎對特種部隊武器裝備的每一個方面都進行了改善或更新。其中有些裝備和技術十分引人注目,比如MC-130H“戰爪”Ⅱ遠程飛機和SOCRATES激光探測跟蹤係統,在“沙漠風暴”的行動中這兩者都發揮了作用,還有“旋風”係列海岸級巡邏艦等。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採購,如MH-47E“切努克”中程直升機,它能在任何天氣情況下進行行動,AC-130U“幻影”武裝直升機,用于空中作戰和偵察,“馬克V”特別行動艇,它的作戰性能極佳,可以被C-5運輸機運送到不同的戰區。
而且,在突發事件中,司令部多次使用其採購權,使特別部隊能立即獲得最先進的武器,或加快改善裝備的進程。比如在“沙漠風暴”行動期間,部隊進入伊拉克前,司令部首先對“切努克”直升機上的救生裝備做了改進。在特種部隊出發前往波斯尼亞前,司令部已經為部隊配備了適應寒冷天氣的齒輪。
1988年,斯古梅克將軍將幾個採購計劃定為“旗艦係統”,之所以用這樣的名稱,是因為這些計劃關乎特種部隊的未來。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必須保證一些關鍵的項目,必要時可以犧牲其他的項目。在“旗艦係統”中,名列第一、第二位的分別是CV-22飛機計劃和海軍海豹部隊的運送係統計劃。

素質:出奇速度和成熟素質
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成立以後,特種部隊任務量持續增加,無論是行動次數,還是進入不同國家的次數,兩個數字都在飛升。1993年,特別行動部隊司令部平均每周有2036人次在行動,到1996年,這個數字達到4316人次,是1993年的兩倍,而1999年,這個數字已達到5141人次。
為什麼特別行動部隊常常是國家政策的一個有效手段呢?因為它具有全面、快速、獨特的行動能力,因此它能夠在任何政治、軍事情況下採取行動,它具有極其熟練、突出的訓練外軍、協助他國防禦和國家援助的能力。特別是有些情況下,由于政治上的因素而無法使用常規軍隊,特別行動部隊更是極佳的選擇。衝突發生時,特種部隊領導特別偵察、指揮行動、聯絡各部隊,它的作用可以使軍力數倍地增加。而在和平時期,特種兵分布在每一塊大陸上,服務于地區作戰總司令的軍事戰略,完成常規部隊無法完成的任務。

特種兵是在民間徵募的,他們自願加入特種部隊。首先他們要經受嚴酷的訓練,要掌握進行特別行動的技能,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戰士外交官”。特種兵大多被派到偏遠艱苦的地區執行任務,在那裏他們可能是惟一的一名美軍,因此在東道主國家軍事和政治領導人的眼中,他們既是執行軍事任務的軍人,又兼有外交的職責。一旦出現衝突,特種兵往往深入敵後,比如進行特殊偵察、進行“調轉槍口”的瓦解敵軍工作等。

斯古梅克將軍論述了特種兵的成熟個人素質,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是當之無愧的“地球偵察機”。

戰例:在伊拉克打擊“飛毛腿”

從1991年1月17日空中打擊開始後,聯軍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完全佔據了空中優勢。因為無力與聯軍展開空戰,薩達姆·侯賽因把賭注押在了並不精確先進的武器“飛毛腿”導彈上,他命令將導彈對準以色列。在戰略上它達到了薩達姆預期的目的:1月18日,7枚“飛毛腿”導彈擊中了以色列的城市。如果持續的導彈襲擊把以色列卷進戰爭,那麼聯軍的陣營就會瓦解。

1月底,布什政府面臨著強大的外交壓力,這種情況下,一個聯合特別行動特遣隊成立了,它由空軍和地面部隊組成。

2月1日,特遣隊抵達了沙特。他們駐扎在沙特西部的一個軍事基地,準備完成一個極其棘手的艱巨任務:停止“飛毛腿”導彈對以色列的攻擊,這意味著他們要深入伊拉克境內,去摧毀境內的“飛毛腿”導彈發射部隊。


2月7日,特遣隊首次行動,參加行動的有16名特種兵和兩輛軍車。他們的行動方式,成為以後此類行動的“范本”。進入伊拉克後,他們與“黑鷹”直升機保持著密切聯係,白天他們隱藏起來,夜間進行偵察活動。

2月14日,斯瓦澤科夫將軍批準一個遊騎兵連和數架第160特別行動航空大隊的直升機加強特遣隊的力量。

到地面進攻開始時,特遣隊在伊拉克境內大范圍地進行了行動,有4支小隊同時行動,以除“飛毛腿”導彈的發射設施。4支小隊分別呼叫F-15E戰鬥機、F-16“戰隼”或A-10攻擊機前來打擊他們發現的目標。

2月26日,特種部隊攻佔了一個無線電轉播站。先是AH-6攻擊直升機從空中對它進行攻擊,之後,遊騎兵衝入站內,摧毀了300英尺高的轉播塔。“黑鷹”直升機同時行動,摧毀“飛毛腿”導彈、通信線路等其他指揮、控制設施。特遣隊還用布雷等方法阻止“飛毛腿”導彈的轉移。

由于特遣隊的行動,“飛毛腿”導彈的襲擊次數大大減少,而且精確度明顯下降,為美國在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功勳。